無醇啤酒搭配低升糖成分,糖尿病患者如何合理選擇?
2025.07.20 | 星光首創
近年來,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場蓬勃發展,尤其是針對特殊人群的健康飲品需求激增。據統計,2024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場規模已達到10886.1億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14609.1億元;其中低糖、低熱量、無酒精飲品的市場增速顯著。在中國,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約1.4億糖尿病患者),消費者對健康飲品的需求日益迫切。
圖片來源:百諫方略(DIResearch)研究整理,2024
與此同時,國內外政策也在積極引導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2021年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食品工業向營養化、功能化、個性化方向發展,鼓勵企業研發適合特殊人群的健康食品;《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也強調推廣低糖、低脂、高纖維的健康食品,支持功能性食品的研發和普及。在國際上,歐盟和美國FDA也相繼批準了多種功能性成分在食品中的應用,其中異麥芽酮糖作為低升糖功能性成分,抗性糊精作為高纖維的功能性成分,為健康飲品的創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異麥芽酮糖:低升糖指數的甜味劑
異麥芽酮糖(Isomaltulose)是一種天然的低升糖指數(GI)糖類,由蔗糖經過酶轉化而成。它的特點在于:
1. 緩慢釋放能量:異麥芽酮糖在人體內被緩慢分解,不會引起血糖快速升高,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1]。
2. 穩定血糖:研究表明異麥芽酮糖能夠幫助維持餐后血糖的穩定,減少血糖波動[2]。異麥芽酮糖的升糖指數(GI)僅為32,遠低于蔗糖(GI為65)和葡萄糖(GI為100)。
3. 低熱量:它的熱量與蔗糖相近,但由于吸收緩慢,不會導致能量過剩。
二、抗性糊精:腸道健康的守護者
抗性糊精(Resistant Dextrin)是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具有以下特點:
1. 調節血糖:抗性糊精能夠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從而減緩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抗性糊精可以顯著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并提高胰島素敏感性[3]。
2. 促進腸道健康:作為益生元,抗性糊精可以促進腸道有益菌的生長,改善腸道環境。研究表明,抗性糊精能夠增加雙歧桿菌和乳酸菌的數量,抑制有害菌的繁殖[4]。
3. 低熱量:抗性糊精15%在人體小腸吸收,熱量較低,對體控人群友好。
三、無醇啤酒+異麥芽酮糖+抗性糊精:糖尿病人的健康之選
Rocío Mateo-Gallego等人于2020年2月在《Clinical Nutrition》期刊上發表的一篇題為“Effect of an alcohol-free beer enriched with isomaltulose and a resistant dextrin on insulin resistance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的研究,探索含有改良碳水化合物的無醇啤酒(幾乎完全去除麥芽糖,添加異麥芽酮糖和抗性糊精)對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響,并與含有常規成分的無醇啤酒進行比較,以克服2型糖尿病患者飲用常規啤酒的限制。
結果顯示:用低劑量的異麥芽酮糖代替普通碳水化合物,并添加抗性糊精的無醇啤酒可改善2型糖尿病和超重或肥胖患者的胰島素抵抗[5]。

研究對象
受試者標準:年齡在18~80歲之間,BMI在20~40 kg/ m2之間,前2個月體重穩定(±4 kg)且未服用降糖藥物的2型糖尿病人。排除標準是糖尿病控制不佳(HbA1c≥7%),谷蛋白不耐受,最近服用過降脂藥物或固醇或ω-3脂肪酸補充劑或減肥藥物,有腎病、活動性肝病、不受控制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癥以及可能影響研究的任何其他疾病或病癥。
實驗流程
43名參與者被隨機分為兩組進行雙盲交叉實驗,第一組在前10周每天飲用兩瓶(330 ml/瓶)含有常規成分的無醇啤酒,第二組每天飲用兩瓶含有異麥芽酮糖(2.5 g/100 mL)和抗性麥芽糊精(0.8 g/100 mL)的無醇啤酒,間隔6~8周不飲用這些啤酒后,兩組再以相反的順序飲用10周,在每個階段的中期進行臨床和人體測量以及飲食和身體活動評估(圖1)。
圖1 研究設計流程
對葡萄糖代謝和胰島素濃度的影響
飲用常規成分無醇啤酒和含有異麥芽酮糖和抗性糊精的無醇啤酒后血糖水平沒有顯著性變化,HbA1c水平稍有下降,胰島素濃度分別降低了1.61 %和11.1 %(表1),且含有異麥芽酮糖和抗性糊精的無醇啤酒降低效果顯著高于常規成分無醇啤酒(圖2);飲用含有異麥芽酮糖和抗性糊精的無醇啤酒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降低了1.92 %(表1),且降低效果顯著高于飲用常規成分無醇啤酒(圖2),這表明異麥芽酮糖和抗性糊精可以降低糖尿病人的胰島素水平和胰島素抵抗。不同的試驗表明,異麥芽酮糖會降低健康、超重和肥胖受試者的葡萄糖和胰島素濃度,并導致脂肪氧化增加[6];抗性糊精同樣也可以降低胰島素濃度,改善葡萄糖代謝和胰島素抵抗[7]。基于目前的研究結果,與普通碳水化合物相比,對于2型糖尿病患者來說,添加異麥芽酮糖和抗性糊精的無醇啤酒是一種健康的選擇。
表1 飲用兩組無醇啤酒后臨床和生化特征的百分比變化
圖2 飲用兩種無醇啤酒后葡萄糖濃度、HbA1c水平、胰島素濃度和胰島素抵抗指數線性混合效應模型顯著性分析
結論
用異麥芽酮糖(每天16.5 g)代替常規碳水化合物并添加抗性糊精(每天5.28 g)的無醇啤酒可以改善患有2型糖尿病和超重或肥胖患者的胰島素抗性(胰島素濃度和HOMA-IR)。因此,在無醇啤酒中添加異麥芽酮糖和抗性糊精可為想飲用啤酒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種健康新選擇。
四、星光首創
星光首創主營益生元、膳食纖維、減糖配料以及專用配料四大系列產品,在產品開發生產方面有著嚴格的質量保障。異麥芽酮糖產品吸濕性低,酸熱穩定性好;抗性糊精產品是以玉米淀粉為原料,采用熱酸分解工藝及先進的分離純化技術制備,產品口感優異,質量穩定,應用范圍廣泛,針對這兩類產品在烘焙、飲品、休閑食品中的應用,可提供原料設計、產品配方、技術支持等一站式精準化定制服務。
未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異麥芽酮糖和抗性糊精的應用范圍也將進一步擴大;星光首創將持續加大產品研發力度,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健康飲食新選擇!
商務合作 歡迎致電---
「功能配料業務」
姓名:趙戰利
聯系電話:13355448742(微信同號)
(添加請備注:姓名 公司 職位)
「技術咨詢」
姓名:高學秀
聯系電話:18865722509(微信同號)
歡迎關注企業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參考文獻
[1] M Ang, T Linn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slowly and rapidly absorbed carbohydrates on postprandial glucose metabolism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randomized trial123.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4, 100(4): 1059-1068.
[2] C J Henry, B Kaur, R Y C Quek, et al. A low glycaemic index diet incorporating isomaltulos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glycaemic response and variability, and promotes fat oxidation in Asians. Nutrients, 2017, 9(5): 473.
[3] 黃超, 陳希民, 陳月曉等. 膳食纖維Fibersol~餐后血糖和胰島素水平的影響. 現代醫學, 2021, 49(12): 1441-1445.
[4] B He, K Nohara, N J Ajami, et al. Transmissible microbial and metabolomic remodeling by soluble dietary fiber improves metabolic homeostasis. Scientific reports, 2015, 5(1): 10604.
[5] R Mateo-Gallego, S Pérez-Calahorra, I Lamiquiz-Moneo, et al. Effect of an alcohol-free beer enriched with isomaltulose and a resistant dextrin on insulin resistance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Clinical Nutrition, 2020, 39(2): 475-483.
[6] C C Maresch, S F Petry, S Theis, et al. Low glycemic index prototype isomaltulose—update of clinical trials. Nutrients, 2017, 9(4): 381.
[7] A Aliasgharzadeh, P Dehghan, B P Gargari, et al. Resistant dextrin, as a prebiotic, improv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flammation in women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5, 113(2): 321-330.